面對職涯岔路,選「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晚安,Flora
我記得那是你準備和老闆提離職的前一週,一臉全世界欠了你二百萬的樣子,帶著電腦、筆記本和一疊從沒見你讀完的報告。「我待不下去了!」妳都沒坐定,便拋下這句話。接著,我看你欲言又止,「… 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 」Flora 整個人就像消了氣的氣球。

我記得很清楚,當天 2 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討論了工作現況、職涯選擇,和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題目都很大,當天我是這麼說的:「讓我們從可以讓『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開始討論吧!」

九局下半,揮棒之後比賽將結束。我只問: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1.請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待不下去了!」,Flora 我想提醒你,別急著走,至少別為了「不開心」、「受委屈」就輕易離開。因為這不僅不能夠讓你從現在的工作有所收穫,更有可能影響到下一階段的職涯。
讓我們從「… 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 」這個問題作為開始,我將和你分享一則寓言故事、同事 Leo 在職涯選擇的過程,在最後,有寫給你的一封信。

困境的轉淚點:開始你的「小型嘗試」

「… 但我又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 」的困境源自於,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和會什麼。Flora 這其實沒關係,我們可以從「不要什麼」開始做起。
記得每次吃飯的時候,如果餐點剛好有香菜,你總是囑咐店家老闆或訂餐的同事,在備註欄寫上「不加香菜」。為什麼?因為你不喜歡。在工作上我們也可以這麼做。比如說,你真的十分擅長與人相處、社交,於是一開始你在公司裡頭的職能是:業務,但你一點都不喜歡拋頭露面。於是,你可能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線上經營社群工作者或客戶成功經理;像我,就很討厭行政作業,舉凡填寫表單、寫企劃,都不是我在行的事情,於是,我在工作上的選擇自然就不會偏向行銷企劃、行政管理的職務類型。

當同事每一次類似的專案都叫上你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正在累積新的專業。

如何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我建議你去做「小型嘗試」。

你有看過不吃榴蓮的人,第一次嘗試吃榴蓮的時候嗎?他們會從伸出舌頭,用輕點(幾乎沒碰到!)的方式,去嚐嚐看榴槤的味道。這就是小型嘗試!沒有任何一位不吃榴蓮的人,會突然一大口咬下榴槤。

當公司進行的專案中,有些小忙你可以協助,而你正好沒做過,去試試看吧!當你發現 Podcast 現在正火熱,而你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成為內容創作者,OK,去錄個兩集吧!當你發現社群上有一個行銷比賽,你想累積行銷經驗,去組隊參加吧!

你不必擔心因為突然咬了一大口榴槤,味道實在不適就吐了出來。這些嘗試都「輕薄短小」,他不會影響到你的正職工作,一來可以測試你「喜不喜歡」這項職能,二者則能透過「小型嘗試」知道,和其他部門、專案的同事相處,和他們聊聊,你會知道要是換了另外一個領域,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般美好。記得嗎?人們是很容易知道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

當同事每一次類似的專案都叫上你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正在累積新的專業。

希臘寓言:《刺蝟與狐狸》

我自己找到天賦與熱情的方法之一,是透過《從 A 到 A+》這本由詹姆.柯林斯所著作的管理書籍裡頭提到的「刺蝟原則」來協助我發揮專長。

在書中,柯林斯講述了一段寓言故事。

狐狸十分狡詐,每天都設想各種不同的方法,想要突破刺蝟的防衛,來吃掉刺蝟。刺蝟一點都不害怕,因為牠明白,只要專注在狐狸一來,牠就伸出刺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刺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牠只專注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是別的動物沒有辦法學習的。

柯林斯所提出的「刺蝟原則」有三個圓圈,道理也是如此。我會這麼詮釋這三個圓圈,當然,我也把柯林斯的原話寫在括號裡面。

原內容出處:《從 A 到 A+》刺蝟原則|製圖:張智鈞
  1. 優勢:你在哪些方面做得比隔壁同事、同學還要好?(在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
  2. 資源:有人因此願意付錢,給你和你的作品?(經濟引擎主要靠甚麼來驅動?
  3. 願景:每天睜開眼睛,就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對何種事業充滿熱情?)

這三個圓圈的交集,就是我們可以奮鬥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天賦(或者,你稱它為人生使命)所在。

請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

如果你有注意到,不論是「小型嘗試」或「刺蝟原則」,都是在幫助我們累積「更多的選擇」。前面的「小型嘗試」協助我們找到新的可能性,因為輕薄短小,你的機會成本很低,不會因為突然投入太多時間或精力,而把資源消耗殆盡。

後者的「刺蝟原則」,我們並不強求一開始就找到三個圓圈的交集。假設只有「優勢」和「資源」兩者交集,至少,你可以因此賺到相當不錯的財富;如果是「優勢」和「願景」的交集,或許只要調整行銷方式,讓更多潛在客戶知道你,那麼離最大交集就不遠了 …,只要我們持續選擇「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的選項」,我認為在職涯、人生的路上,都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

2.永遠都有第三個選項

我有位非常好的戰友叫做 Leo,前陣子我們講了 90 分鐘的電話,他正在為 Q3 的組織變動煩惱。他原本是後勤的企劃單位,但他真的很想要調往前線,不論是業務或商業開發,都躍躍欲試,而在 Leo 過去 3 年多來的工作表現,也在在證明他有商業的洞察力。部門主管,卻始終一直在為空缺已久的行銷崗位找候選人。

Leo 想去第一線,卻不想擔任行銷;部門主管認為現在我們正缺少可以執行行銷企劃的人 … 他們倆為此溝通有 2 個月之久。

我在電話中和 Leo 説,你和部門主管的討論現在是沒有交集點的。因為 Leo 是「因人找事」,而部門主管是「因事找人」,這最根本的認知誤差,會讓你們的討論每每都是無疾而終,無法推進。我問 Leo「老闆應該要為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嗎?」,其實大可不必。我認為也不用過於氣餒。

我提供 Leo 新的思考方向:別陷入在不是 A 就是 B 的框框裡。

意思是你想去第一線、部門主管需要一位行銷,難道只有這兩種選擇嗎?沒有選擇,通常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而已。我推薦 Leo 暫時性的放棄思考關於職銜、職能、組織架構的限制,先去釐清目前組織所需要的能力欠缺什麼,並整合自己目前的能力各有哪些和自己的職涯地圖。

又過了兩週,Leo 打給我,聲音充滿雀躍。

在 Q3 開始他的新的工作是:營運長特助。在選項A和選項B之外,永遠都有選項C。如果沒有,那只是還沒有想到而已。

Photo by Haley Hamilton on Unsplash

這是寫給你的一封信: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Flora 這次的談話來到了最後,我想和你分享一封信。這是一封,同樣身為夥伴所寫給你的信。 

嘿 親愛的,你在面對什麼?
在我提筆寫下腦中所想、心中所念時,我知道同個時刻也有人在經歷同個狀態,我從不孤獨,你也不會是一個人。
經過情緒的波動,久違的潰堤,還有倔強抹掉臉上的軟弱,我告訴自己,不要再讓自己重複陷入此情境了。我已經想不起來第幾次,這個岔路口,我到底停擺了多久。
我們不能預測選擇左邊的道路以後,右邊的海風是不是更擅長親吻你的臉頰;當然右邊的路烏雲較多,同樣無法保證左邊的山林間亦是晴朗。我陪你勇敢抉擇時,便不會要你為未來背書,可是你要相信,走出第一步才知道過往值不值得。當然愛玲姐姐說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人生難道不是?」
想像今天是你完成決定的那一天。想想那些可能聽到的話語、感應到的眼神,和主動向你交談的人,你感覺到什麼?是捨不得還是坦然?仔細查覺自己的情緒。
就像是一場棒球賽,九局下半,我站在打擊區,知道此次揮棒比賽就結束,我回想這場比賽,我記得場外的吆喝聲,記得高空外野球的拋物線,我曾不顧一切的撲向壘包取得讚賞,也曾因為失誤失了分,但這如果是最後一場比賽,我只問:這是你要的結局嗎
在那一刻,我用遠觀的角度,再一次看看自己身處的岔路,想要確認我當初怎麼且行且走到此處,曾經我篤定的頷首變成自覺無能應對的情境,可是我卻也看到一路走來的閃亮。

小型嘗試、刺蝟原則,都是很好的做法。保持原則,選「未來能夠有更多選擇」以及去思考「第三種選項」,不過,接下來是你的功課了。拿支筆,寫下來。不變的道理是,透過旁人的對話只能協助釐清,真正做決定的人還是你自己。
記得保持微笑,保持聯絡,因為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在遇到對方,而當下又是什麼樣的光景。
Flora 歡迎妳在下一次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再一塊兒聊聊。我認為很多好的點子,都是從交換彼此所遇到的挑戰和建議開始發生的。

就先約翰啦,晚安。

延伸閱讀

進了職場,就再也沒交過真心朋友。或許當個壞人,才是讓人喜歡的好同事。

小主管可以告訴實習生的 20 條工作備忘錄

作者:張智鈞

專業背景:

張智鈞曾擔任創業社群媒體 Meet 創業小聚社群經理,主要負責社群關係拓展與商業開發工作。任內專責企劃創業小聚主題月會及 2020 年全新產品《創業新聲帶》 Podcast 節目負責人與主持訪談。

2016 年至 2019 年擔任企業溝通諮詢公司寶渥的營運經理兼核心講師,主要負責營運管理和商業開發、市場拓展工作,並從無到有制定簡報訂製服務的工作流程與開發重要客戶。在寶渥初期負責台灣最大職場溝通社群 BFA 簡報品牌的行銷與營運管理。

張智鈞一直專注於商業開發以及教育訓練兩大領域,他為知名上市公司與中小型獨資企業提供溝通顧問服務,以他對溝通勸服和商業拓展的獨到洞察與豐富經驗,幫助客戶發展適合的溝通策略,其服務的客戶包括台灣麥當勞、日商 JTI 傑太日煙、YAMAHA、NIKE、hTC VIVE、遊戲橘子、廣達電腦、和碩科技、台灣英飛凌科技、國泰世華銀行、富邦集團、中國信託、台灣大哥大、家樂福、星巴克、eBay 上海、寶島鐘錶、三商美邦等知名企業品牌。

張智鈞目前有 Medium 部落格及 Podcast 頻道《 Uncles’ Radio上班阿叔》,他仍在《遠見》、《30 雜誌》 1 小時學會高校簡報力專刊(紙本)、《今周刊》 TED Talk 打動人心特刊 (紙本)和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上有專訪與文章,主要撰寫為商業開發和職場洞察相關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