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職場,就再也沒交過真心朋友。或許當個壞人,才是讓人喜歡的好同事。

晚安,Jenny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你跟我抱怨。你說,為什麼進入職場工作之後,總沒有一個可以吐露心事、晚上一起吃個晚餐,偶爾週末還能一起出去玩的朋友 … 兼同事呢?

我以前也很納悶,在創業公司也在大企業裡面待過之後,我找到了一些共通點,有三個「工作拿分,再談情份」、「可以爭執,也能共事」、「保持微笑,相遇得到」,這裡頭有我和過去夥伴、朋友們的經驗,和你分享。我們先從「當同事」說起,接著聊「當朋友」吧!

工作拿分,再談情份。可以爭執,也能共事。保持微笑,相遇得到
...

  1. 我們先能成為盟友,合得來再談朋友

「我們要先能當同事,再來談當朋友。」Jenny 我想請你記得,這是在職場裡,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交付對得起薪水的工作項目,而不是去換取友好關係,當然我不是指友好關係不重要,而是先後順序的差別。

同事能不能成為朋友的三個條件

Jenny 上回你告訴我「為什麼進入職場工作之後,總沒有一個可以吐露心事、晚上一起吃個晚餐,偶爾週末還能一起出去玩的朋友 … 兼同事呢?」我找到同事能不能成為朋友的三個條件:

  • 工作拿分,再談情份
  • 可以爭執,也能共事
  • 保持微笑,相遇得到

工作拿分,再談情份

我記得在 2013 年的時候,Bob 是一位負責任的同事,我和他卻處得不好。因為當時,我進公司早,在「年資」上相對資深,Bob 剛加入公司時,什麼都問我。2013 年涉世未深,不懂拿捏,犯下了兩個錯誤。

Bob 是業務,他去拜訪客戶時問我該不該「帶咖啡」?我說帶吧!結果業務主管唸他,為什麼帶咖啡見客戶,不符合規矩。後來 Bob 擔任一樣專案項目的負責人,我也在專案裡頭協助,我當時的任務是找到一符合專案需求的設計供應商。專案結案了,設計師作品讓內部和客戶都十分滿意,但設計師「從未準時」交付過答應好的資料、各個設計版本。

誰扛?結果還是 Bob.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前者,不在其位不謀其事,我不在業務部門卻「主導」了「拜訪」的細節,業務主管自然不開心,好聽叫做「踩線」,說直接一點是當時的「自以為」資深;後者,專案就成果來說,收款順利、設計作品雙方滿意,可過程卻十分痛苦,工作嘛,誰想難做事?但和當時的我一起工作,對 Bob 來說,就是難做事。

兩件事,都失分。同事當還是得當,朋友嘛 … 就免談。

釋放訊息的正當性、正確性和時效性

上面兩則例子,都是我在「釋放訊息」作法上的不恰當。我認為在職場裡傳遞訊息是可以被管理的,其中包含三個特性:正當性、正確性和時效性,對於「帶咖啡」的回答,就是一則「不正當」的訊息,我不在那個位子嘛;而設計供應商的「遲交」是釋放訊息特性中的「沒有時效」。

對我和 Bob 來說,都是相當糟糕的經驗。總得來說,我認為管理訊息有 9 種特性,包含了:

  • 釋放訊息的正當性、正確性和時效性
  • 回報訊息的即時性、完整性和行動性
  • 佈達訊息的易懂性、激勵性和可行性

在「同事能不能成為朋友」的議題之間,釋放訊息的正當性、正確性和時效性佔據了關鍵的角色。

  • 正當性
    不在其位,不謀其事。「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有多少份量,承諾多少事情」,這就是正當性。當同事請教、八卦、抱怨不關乎於你職能或是位階可以代為回答的問題時,適時的轉移話題,或是協助判斷應該要找誰處理。
  • 正確性
    當工作中,一則訊息、數據、行動方案是否正確的重要性幾乎無須贅述,尤其在專案和跨部門協作的時候,一項任務的傳達、數據與分析的交付是否正確,都關乎著專案的成敗,這也是同事之間「合作」的最基本原則。
  • 時效性
    在釋放消息的時候,消息裡頭如果有包含「時間」,需要特別注意是不是在時限之內?有沒有過期?說出來之後可以如期實現嗎?如果不行,則應該去重新安排時間,是不是緩衝不夠、或者在人力、資源的安排上需不需要支援或協調。

Jenny 未來你也將會升任管理職,Bob 和我相處的例子可以引為借鏡。提醒自己,也告訴同事。

  1. 成熟的工作者,你可能要開始練習當壞人

各位可能都聽過這句話「公司是請你來做事的,不是請你來交朋友。」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交朋友會變得很不容易?當專案越多,業績開始拉出差距之後 … 原來同事之間還有利益、權力這些看不見的影響因素,而當同事有錯、應交付的東西沒到位時,總得有人出來當壞人。

吵架怎麼吵?吵目標、吵證據和吵事情

其實壞人也不好當,要正當的指出對方做不好的地方、要反對對方策略不妥之處時,都需要溝通技巧。而我一直認為「吵架」不見得不好,它只是一種溝通形式。畢竟我們和同事都會遇到彼此論點、想法不同的時候,於是職場裡要能找到真心朋友的第二個條件:可以爭執,也能共事。

可以爭執,也能共事

如果有需要「吵架」的時候,不仿可以參考與試著釐清以下三點:

  • 吵目標,不要爭論點
    因為目標是明確的、有方向性的,而論點則來自於我們之間主觀的判定。當一件事情的目標認知有所落差的時候,同事之間需要在第一時間彼此釐清,總不能有人往東滑船、有人往西滑船,彼此抵銷對方的努力。在結論,只要我們都同意目標一致,方向正確,那麼吵架本身都還具備意義。
  • 吵證據,不要論經驗
    對於一項決策判斷,要去找證據、找事實來支撐判斷,證據和事實是可衡量的。不要以根據我的經驗、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這是傳統 … 來作為判斷標準。在 2021 年的市場變化中,很多經驗上個月還可行,這個月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資深」已經不見得有用,而證據和事實可以幫助我們判斷。
  • 吵事情,不要懟人品
    針對事情,別去攻擊對方的人品、人格和工作習慣。每一次都要在吵架當下提醒自己,針對「事情本身」,因為事情才是最確切相關的,其他加進來的因素都會變成我們判斷的雜訊。

我記得有一年和 Natalie 一起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曾為了一次客戶的年度活動主視覺大吵一架。當時距離整個專案的主視覺定稿期限只剩不到 2 天,而我們正針對設計稿爭執不休。還好在當下,我們都知道彼此是為了讓專案順利過關,客戶有好的展現。

當天晚上和 Natalie 吃飯的時候,她說:「吵架的學問,我想就是雙方都要有足夠專業和成熟度。」不然吵完架,怎麼一起再吃晚餐呢?我和 Natalie 至今都仍保持聯繫,很幸運有這樣的同事兼友誼。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想和「朋友」共事之前,先問自己這 10 個問題

Jenny 當你看完上面的敘述之後,如果有機會同事將成為朋友,或反過來,一開始就是朋友,而你們因緣際會之下將開始共事,我覺得可以先把這 10 個尖酸刻薄的問題,放在心上繞一繞。

  1. 如果你們的友誼牽扯到「利益」,會有所改變嗎?
  2. 當你或者他升遷的時候,你還會約他一起吃午餐嗎?
  3. 位階、任務和權力都不同,主管 vs 朋友,角色扮演會不會錯亂?
  4. 能不能區別私底下和公領域相處的差異?
  5. 你能不能「隨時」離開,目前建立的「朋友小圈圈」?
  6. 吵完架之後,可以一起吃晚餐嘛?
  7. 就算彼此立場不同,在目標一致時,能不能彼此信任,全力支持?
  8. 在對方犯錯時,你能「說真話」的告訴他嗎?
  9. 如果需要競爭同一個專案(或客戶)時,你仍會全力以赴嗎?
  10. 當「小不公平很多,大不公平沒有」發生在你和朋友身上,你能夠釋懷嗎?

保持微笑,相遇得到

有機會在職場上找到真心朋友,是難能可貴的情誼。能夠彼此有默契的工作,都算得上不容易了。最後引用脫口秀表演裡面的段子「你們本來不是朋友,離職之後也毫不聯絡,直到有天你發了篇文,」
Jenny 歡迎妳在下一次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再一塊兒聊聊。我認為很多好的點子,都是從交換彼此所遇到的挑戰和建議開始發生的。

就先約翰啦,晚安。

延伸閱讀

小主管可以告訴實習生的 20 條工作備忘錄

作者:張智鈞

專業背景:

張智鈞曾擔任創業社群媒體 Meet 創業小聚社群經理,主要負責社群關係拓展與商業開發工作。任內專責企劃創業小聚主題月會及 2020 年全新產品《創業新聲帶》 Podcast 節目負責人與主持訪談。

2016 年至 2019 年擔任企業溝通諮詢公司寶渥的營運經理兼核心講師,主要負責營運管理和商業開發、市場拓展工作,並從無到有制定簡報訂製服務的工作流程與開發重要客戶。在寶渥初期負責台灣最大職場溝通社群 BFA 簡報品牌的行銷與營運管理。

張智鈞一直專注於商業開發以及教育訓練兩大領域,他為知名上市公司與中小型獨資企業提供溝通顧問服務,以他對溝通勸服和商業拓展的獨到洞察與豐富經驗,幫助客戶發展適合的溝通策略,其服務的客戶包括台灣麥當勞、日商 JTI 傑太日煙、YAMAHA、NIKE、hTC VIVE、遊戲橘子、廣達電腦、和碩科技、台灣英飛凌科技、國泰世華銀行、富邦集團、中國信託、台灣大哥大、家樂福、星巴克、eBay 上海、寶島鐘錶、三商美邦等知名企業品牌。

張智鈞目前有 Medium 部落格及 Podcast 頻道《 Uncles’ Radio上班阿叔》,他仍在《遠見》、《30 雜誌》 1 小時學會高校簡報力專刊(紙本)、《今周刊》 TED Talk 打動人心特刊 (紙本)和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上有專訪與文章,主要撰寫為商業開發和職場洞察相關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