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疫情對整個世界產生顛覆性的衝擊,在經過兩年下來即便逐漸恢復正常,但也對原有的工作環境產生本質上的許多改變,從一個一線服務者的角度,有觀察到一些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茲分成三項簡要分享。
一、求職者的問題,二十五歲上下大不同
透過勞動部的就業中心及職涯發展中心去觀察職涯諮詢問題種類,發現以25歲作界線得到很有趣的結果:高於25歲的人,對產業及自我清楚、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通常迷惘在下一步要如何做抉擇;低於25歲的人,多數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完成,如沒資源、沒家人支持等。所以我們常假設給年輕朋友多些選項、給年長者華麗轉身的建議,未必真正有幫助,現實層面是我們更需要翻轉對求職者的觀念,年輕朋友其實自主性高於我們的想像、而年長者則是面對衝擊的應變較為辛苦,我跟同事開玩笑的講,職涯工作者未來其實是需要幫助小朋友提早認清社會現實、及幫助大朋友重返年少去探索未來。
二、面試者的挑戰,需和更多跟自己不相同的人競爭
因為疫情有增加兩個變化及影響,第一是視訊面試更為普及,對求職者來說非實體面試更難從面試過程中觀察面試官、競爭對手及檢討自己的錯誤;第二是出現更多非典型求職者,包括海外回台者、退休後重新求職者及許多在中壯年有目的性的轉業者,這些求職對象共同特性是經驗足、可承受風險高,這剛好是新鮮人、轉職者較為缺少的。綜合起來這兩點因素我們可發現對30歲上下的轉職者較為不利,所以在未來年輕工作者在面試時可能需要思考,若以相同類似背景的假想敵在面試中凸顯自己的優缺點,或許不見得足夠。
三、公司名氣、同儕(朋友)的影響力對求職者高於產業、職業本身
過往的觀察是,大部分的人先設定好產業、職業後再開始找工作,就如同郭台銘所提過年輕人「三對」之首是「入對產業」。但疫情造成工作、生活必須產生新的工作平衡,許多人選擇工作不再是考慮到線性的發展問題,反而都是先滿足工作要能Fit當下的需求(多數是為了配合家人),在條件限制比較多的前提下產職業的重要性反而低於公司的知名度、同儕(朋友)的影響力,所以以企業的角度而言過度凸顯公司的產業前景未必有利,如將雇主品牌的重要性能凸顯生活、社群或其他層面可能對求職者更有吸引力,要不然就真的是要把薪水拉到非常非常高,高到能忽略前者的影響。
綜合來看,就業市場的這些變化除了當下的影響,很多已產生長期性的質變,這些變化有待公司人力資源工作者及求職者共同思考,如何在未來透過打造更好的求職場景,讓彼此的探索及互動更有效率及更彼此滿意。
作者:胡伯堯

現職:
新竹就業中心主任
經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科長
•職業訓練經驗 (訓練推廣、人才發展)
•就業服務經驗 (就業促進、職涯探索)
萬能科技大學產學合作暨就業輔導委員會委員
國立聯合大學課程諮詢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