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第二曲線再造企業成長動能

企業沒有什麼可以一直保持成長的。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和最好的商業模式,一般都會經歷S型成長曲線;從消費者逐步接受、到爆炸性成長、最後走向平緩甚至衰亡。

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1980年代提出「第二曲線」主張,為企業管理帶來嶄新的觀點。「所謂第二曲線,指的是在原有曲線到達巔峰前,開創第二曲線,讓即將往下滑落的線條,有機會持續往更高的方向前進。否則在幾年之間必將面臨淘汰」。

今年4月份受邀到國內某知名的人力銀行當數位策略顧問,首先我和領導人,總經理、技術長及副總個別洽談後,了解公司對市場掌握度很清楚,對事業執行的促動也滿精準,整體競爭力和財務還很健康。但是面對領導品牌的競爭,後續進入者採用先進數位平台的挑戰;公司內部是有危機感和隱憂,為了讓公司未來業務能更成長,領導人和主管們也都在找尋下一階段成長動能,並且不斷嘗試創新。

我參加公司團隊一些會議後,瞭解公司營運算是傳統的企業,原來所使用的數位科技和主要的數位平台服務是比較老舊的,而相關數位經營和數據分析也比較凌亂。現今趨勢是數位科技在驅動企業商務轉型的時代,我認為主管們在找尋下一階段成長動能,是需要建構更多的「數位第二曲線」的創新。這幾年我剛好從事數位學習服務,對於科技應用和數位平台經營有相關經驗,對於企業數位第二曲線的推動是可以提供建議和輔導。

所以我建議應該投入更多新興科技的建置資源,採用雲端服務、設計更好體驗、更個人化的新系統,導入AI提升媒合的精準度,以單一身份串接各種不同服務的平台,以數位經營服務帶動新的成長動能。這些建議剛好也是公司領導人和主管在找尋下一波成長動能想要推動的事,接著便開始和相關主管討論及分工合作,指導新一代人力銀行主網系統規劃,導入AI商業分析設計。幫助主管反思,面對當前嚴苛的競爭環境,公司如何提高競爭門檻與成長機會?

將近三季的時間,一步步協助推動數位第二曲線的建構,而這些關鍵做法是需要獲得公司領導人和主管們的支持,目前有領導人和盡責的主管在第一線帶領,團隊也齊心齊力發展,逐步看到一些小成果,相信未來半年到一年會產生更顯著的競爭優勢。這些持續創新的關鍵作法,同時也在考驗企業領導人和主管的領導力意志力和遠見。

對於傳統企業要建構數位第二曲線成長動能,各行各業推動的邏輯思考方式很類似,我想這些數位第二曲線建構的心得,是值得讓其他想做數位轉型的企業參考,我整理五點關鍵作法,分享給想尋找企業數位第二曲線成長的領導人或主管。

1. 新舊系統並存的必要性,同時考驗企業核心能力的進化

已經執行多年的舊系統是無法承載更多的新服務,如何加強現有舊系統的使用親和力?是必須考慮的。另一方面為了讓客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更個人化的服務,是需要開發更現代化更有黏性的新系統,而且新系統須要在一定期限內轉換,無縫接軌以取代舊有系統,這是新舊系統並存首要考慮的戰略。
然而新舊系統並存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外界使用者根本不會在意目前到底是新系統或舊系統所提供的服務?使用者主要考量是以「系統使用體驗的好感度」作為系統用或不用的依據。但是企業同時要管理和發展新舊幾個不同的平台或服務。對於組織來說,除了資源分配外,管理複雜度也提高許多。更重要的是,能否確保讓顧客體驗保持正向評價?同時滿足供需雙方的需求,更要能兼顧公司營收與服務,這都是在考驗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能力進化能否成功的關鍵。

2. 組織再造,因應創新變局

「走舊的路,到不了新地方。」企業若只用原來的團隊,做原來的事,其思維已經固化,說要創新營運變革是有困難的。為了要因應數位創新變革,除了保留原來有競爭力的部門外,是需要加入不同的組織架構,不同的經營想法,不同的執行方式,需要更多多元員工的加入或帶領。這部分在我現在輔導的公司做的很好,在領導人的支持與授權下,快速盤點系統開發、AI及數位經營的人才缺口,透過組織力量,快速建立團隊,投入轉型的行列,同時找尋外界有經驗的顧問或團隊加入,加速新一代統開發時程,有效導入AI分析解決方案。目前我輔導的團隊,看到很多來自業界精英,帶來新的思維與作法,相信創新與成長的路途會有更多的可能。

3. 以人為本的設計,提升數位平台的服務體驗

科技不斷的進步,帶動後起之秀的業者以更好體驗的數位平台服務來掠奪現有的市場;而先進入市場的的業者,雖然先佔有比較大市場的優勢,若只是一味固守原來服務和市場,而不能創新更符合現有使用者更好的使用體驗,那競爭消長會在數年之間改變。目前在人力銀行的競爭,我們看到後進業者,採行更現代化數位平台經營的觀念,平台服務讓使用者更方便使用,更個人化服務,群聚效益快速累積成長中。這種以數位平台競爭掠奪市場,是先進市場者要引以為戒的事。所以目前輔導團隊發展新一代平台,會請負責團隊思考如何透過以人為本的創新設計,洞察使用者需求與痛點,並運用科技加值與之接軌,發展合適的數位平台解決方案,設計更好的體驗、更個人化服務,這樣在未來的數位競爭才有可能再拉高成長動能。

4. 以雲端科技為基礎,導入AI服務,整合數位經營,創新商業服務方式

企業很難創造一套好的商業模式都沒有人來模仿,但是商業創新所需要的科技基礎,一定要比別人強,結合「科技新興技術」和「市場競爭優勢」,找出使用者痛點,不斷以科技創新商業服務模式,再深化商業價值,提高競爭門檻,才有可能持續推動企業成長動能。
而「科技新興技術」:在雲端的基礎建設、更人性化WEB/APP新一代的系統、AI數據分析、混合資訊資全、社群平台的銜接整合等等,都需要保持系統平台服務的競爭優勢。
「市場競爭優勢」:原來對市場有競爭力的服務要持續保持,另外應該加上以AI商業分析,來更了解客戶,整合數位經營加值市場競爭優勢。像從非會員轉會員的渠道擴大分析、廣告效益分析、SEO效益分析、轉換分析等等。而在已經是會員部分,更需要分眾分析,以吸引游移的顧客,提升客戶價值等的分眾服務,來達到系統平台服務個人化體驗;這些AI商業分析的技術都是在更深了解客戶的臉譜,也是市場競爭優勢必備的武器。

5. 單一身份串接各數位平台,創造生態系服務

針對不同對象會有不同的平台服務,例如在人力銀行除了求職求才媒合系統外,也有切入大學學生家教、打工、經驗傳承系統平台服務,更有為科技或專業而建立的社群服務,這些垂直或水平相關的平台都需要有單一身分的串接,才可以掌握更完整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與完整臉譜,才能為各平台服務帶來更高的使用價值。
而外界也有很多上下游的服務平台,若能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發展更多元服務,以單一身分來串接不同平台服務,可以為各平台帶來生態系更多價值的服務。

企業推動數位第二曲線是可以驅動公司商務動能往上提升,但是相關建置也在考驗領導人和主管的管理意志力和遠見,因為數位第二曲線推動需要時間來建置,而成長的效果也需要時間的來證明。而企業領導人和主管要有信心和毅力,企業走在對的路上,對的時機,對的競爭服務,對的成長作法,相信拉高公司成長動能的成果是指日可待。

我也希望看到所輔導的企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拉大拉高公司的成長動能!

延伸閱讀

數位科技與商業模式的距離

AI+SDG時代,未來大學生就業前景

企業如何導入策略發展指導方針

敏捷Scrum三種角色和主要的職責和特徵

企業永續發展–ESG、SDG、CSR、碳權的基本知識

作者:劉德泰

現職:
1111人力銀行數位策略顧問
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常務監事
17Sharing.org公益知識分享平台發起人

經歷:
緯育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主任
經濟部工業局「國家型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協同計畫主持人
經濟部工業局「國際化軟體人才暨產業技師培育計畫」-計畫主持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