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段旅程
學習一項知識或技能,在這段學習旅程的起點是學習者現階段的位置,學習的終點則是他們在學習上達到目標的成功點,旅程終點不僅僅是讓學習者獲得一堆知識或技能,更重要是讓他們能夠充分運用這些知識或技能,以提高自己能力,達到那些在學習前無法做到的事情。
「差距」是什麼?
學習的差距在哪裡?差距是學習者當前的起點和希望達到終點之間的距離(如圖一),其中可能是知識上的差距 ? 也可能是動機上的差距?其實還有不同類型的差距,假使我們能夠認識這些差距,才能設計更好的學習體驗。 下列我們先來了解學習目的的知識差距、技能差距,及學習態度的動機差距、環境差、習慣差距、溝通差距。能夠清楚掌握這些學習差距的問題,才能夠設計更好的學習體驗解決方案。

知識差距
如果學習者需要的僅僅是信息,哪就簡單很多,在這到處充滿信息的時代,有很多簡單、便利途徑能獲得信息。若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習者將相關信息儲存起來,在學習者需要時可以輕易取得,學習者才會獲得相關的知識。
知識是學習者能夠有效執行的必要條件。擁有知識本身並不能完成任何事情,只有當學習者使用這些知識做某些事情時,才能使知識本身具有意義。
人們通常會傾向將個人差距全部歸結為知識的差距,只要學習者有了知識,他們就會成功。這是不夠的,即時學習者牢記每張簡報的知識,這也不意味他們能夠掌握並運用這些知識。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掌握正確的知識是學習體驗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想成為一位能幹的數位工程師,除了相關知識和信息外,也要有相關的數位技能和不斷的實際練習和積極的態度,才可能成為能幹的數位工程師。整體的學習和練習過程才是學習體驗旅程。
。

技能差距
具備技能和掌握知識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技能需要經過訓練和練習所獲得的經驗,學習者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那什麼是技能差距?這用一個問題「不通過任何訓練學習就能直接成為專家?」來確定是否是技能差距?若答案是否定,就可確定學習者面對的是技能落差,需要學習和練習這些技能。
動機差距
如果學習者知道該如何去做,而選擇不做,這就是動機的差距,產生動機差距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學習者不認同學習目標或結果,有時是認為學習目標沒有什麼意義。也有時出于焦慮或對於變化的憂慮。有時是分心或不想努力,有時是缺乏引導自身成功的規則。我們不能強迫學習者提升積極性,但是在學習體驗設計中應該可以思考加入相應的方法,以幫助學習者積極性的方法。
習慣差距
如果要求學習者改變現有的習慣和行為,將可能遇到一些與之相抵抗的習慣問題。下列情況下,設計學習時需要注意
- 改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馬上完成的事件,絕不能期待某人發生改變僅僅是因為看了一段對於新練習的簡單描述。人們需要時間和不斷重複的練習才能改變舊的行為,並開始培養新的習慣。
- 退步和焦躁都是改變過程的一部分,這些並不是代表改變失敗(也可能發生失敗),這些時常發生,甚至是成功改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
要消除習慣差距的困難之處在於大多數傳統的學習方案得到的結果是憂喜參半,無論你是希望獲得新習慣或想要丟掉就習慣,我們會發現要改變習慣差距,說的容易做起來難,所以,習慣差距改變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時間。
環境差距
假設學習者方向正確,準備充足,狀態良好,應該沒有什麼可以打敗他們了,對嗎? 還有環境差距需要考慮,環境差距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當學習者回到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支持。例如學習內容,參考資料和輔助工具,是否和單位上所使用的工具一樣?他們是否有需要的相關資源及技術?他們是否能夠從改變中得到相應的鼓勵和獎勵?改變之後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環境強化嗎?等等都是環境差距需要思維。
溝通差距
有時學習者不去做並不是由於缺乏知識,而是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指示,這不是學習上的問題,而是溝通上的問題。有時大家在進行溝通時也理解大家的方向,但是還是不能充分的交流信息。通常,在這些情況最好能將問題紀錄下來,思考對策,不要傷害學習者的學習信心。
識別差距並跨越差距
當教學者制定好設計路線後,需要詢問自己,這段學習旅程應該識別差距需要思考的因素,並規劃如何跨越差距設計學習解決方案?
- 知識差距
- 學習者達到成功前需要那些知識和訊息?
- 學習旅程中學習者需要什麼教導及協助?
- 對於學習者以何種方式支持將會是最好的?
- 技能差距
- 什麼是學習者需要練習以達到掌握熟悉的?
- 學習者實踐的機會在哪裡?
- 動機差距
- 學習者面對學習變化,學習的態度是怎樣的?
- 他們是否會對產生變化的知識進行排斥?
- 習慣差距
- 所有非與生俱來的行為都是習慣嗎?
- 有沒有未經學習就已經形成的習慣呢?
- 環境差距
- 環境中是什麼阻止了學習者達到成功?
- 需要什麼環境以支持學習者達到成功?
- 溝通差距
- 目標是否清晰的得到傳達?
了解差距的因素後,可規劃跨越差距學習解決方案,如下圖(圖三)所示:

差距的場景範例
Marcus在一個為期2天的資料庫設計授課上,教授全新資料庫技術課程,他花大量時間在資料庫設計原理上,當他開始上課時,課堂裡大多數人都已經具備經驗豐富資料庫設計者,他們顯然希望學習新的資料庫技術,一些學生開始抱怨這些新資料庫功能,當學生希望Marcus講解新技術細節時,Marcus感覺不知所措,哪種差距是Marcus需要為他學生考慮的?
答案是Marcus需要考慮的差距
- 知識差距
- 技能差距
- 動機差距
- 溝通差距
為什麼設計課程時,這些認知設計這麼重要 ?
我們在設計優秀的學習目標,在學習者達到目標前,定義這些差距,及嘗試解決這些差距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學者不先了解這些差距,就無法設計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清楚了解差距在哪裡,差距是什麼?差距有多大?就能夠更好的學習解決方案。就像跨過一條小河也許只需要一條吊橋,但是這吊橋是無法跨越大峽谷的。
結論
設計優秀的學習目標,在學習者達到目標前,定義這些差距,及嘗試解決這些差距是很重要的,才能夠設計更好的學習解決方案。
嘗試設計更好學習解方案,總結需要面對下列說明的差距:
- 成功學習體驗,不僅僅使學習者學習更多知識,更應該讓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做更多的事情。
- 有時候,學習者主要差距在於知識層面,但是更多時候更多知識和信息是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應是培養學習者的技能差距。
- 用一個問題「不通過任何訓練學習就能直接成為專家?」來確定是否是技能差距,若答案是否定,就可確定學習者面對的是技能落差,需要學習和練習這些技能。
- 需要思考學習者的態度和動機,學習者了解時如何協助?不知道時如何引導?
- 學習方法改變是困難的,因為學習者有根深蒂固的模式或習慣,他們必須先學會忘記固有的知識,採用新的學習方式,這是學習變化過程的一部分。
- 必須有支持學習者的環境,當學習者遇到學習阻礙時,可運用這些學到東西去解決困難。
- 有時不是學習問題,是溝通和目標定義問題。
- 能夠定義清楚學習差距的問題,就能夠設計更好的學習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作者:劉德泰

現職:
1111人力銀行數位策略顧問
17Sharing.org公益知識分享平台發起人
經歷:
緯育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主任
經濟部工業局「國家型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協同計畫主持人
經濟部工業局「國際化軟體人才暨產業技師培育計畫」-計畫主持人
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常務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