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朋友就讀大學的小孩跑來找我,想借一台底片相機,他說目前很多同學都很想要擁有一台底片機,我非常好奇問他,現在有這麼方便快速的數位相機或者手機,為何想要用底片機來拍照?他說:「底片拍出來的照片是有溫度的!這是數位攝影沒有的感覺」這點讓我想起當初使用底片機,要拍照時候,是需要經過許多的思考與過程。
接下來我好奇的問他,你有用過底片機嗎?他說有啊!我已經拍過3卷底片了!那這樣子非常好,想必你對相機應該有相當的了解吧?他說,其實也不然,他說從觀景窗看景物真的很酷,相機給的參考光線調好,構圖準備好就按下快門。我想用手機攝影,這應該是很正常的流程,因為你不需要去思考太多設定,手機會用最智慧的方式幫你拍到一張清晰的照片,你不用去思考相機他會如何去完成感光的過程。
我接著問,他那你知道底片機需要自己設定光圈、快門,然後還要因為你選擇不同的ISO值底片,需要做不同的設定嗎?他說他大概有在網路上爬了一下文,可是對實際他們的關聯性並不是非常了解。
好吧那,我就趁這個機會也跟他說明了一下。首先我拿了兩張照片讓他做挑選,一張是有景深的,一張是看不出景深的照片,你比較喜歡哪一張?他說有有景深的這一張,看起來比較有立體感。

我問他,你用相機拍照的當下,有沒有思考過要如何設定他的景深嗎?
基本上要拍一張有景深的照片,有三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第二個是鏡頭越長,景深會越淺,第三個越靠近攝影主體,他就可以產生越淺的景深。

那到底什麼是光圈?什麼是快門?
我們想像用水龍頭裝滿一個杯子的水,水龍頭口徑開的越大,裝滿的時間就越短;相反的,水龍頭的口徑關小的越小,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來填滿這杯子。這與相機中曝光的底片是一樣的觀念。一張底片需要有足夠的進光量,才能完成曝光,當光線相同情況下,光圈開得越大(數值越小)自然曝光的時間就可以縮短,相反的,當我把光圈關小,自然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完成曝光。
另外一個變因,就是底片ISO值,ISO值越高的底片,曝光效率就越高,可是相對的,ISO值越高的底片,顆粒會越粗,畫質會比較沒有這麼細膩。同學說,那這樣簡單啊!我就把光圈的開到最大,從頭拍到尾,這樣就不用傷腦筋,而且都會有很漂亮的淺景深照片,有什麼不好嗎?

事實上攝影中有許多場景是需要用小光圈的,例如想拍一個瀑布,我們希望把流水變成絲綢狀,就需要把快門速度降到1/13秒以下,曝光時間越長,他畫面會越柔和。另外,如我們在拍都市夜景,希望有長長車軌,希望路燈產生星茫,這時候你就必須把光圈縮小,把曝光時間拉長,這樣就可以把路過的車燈,拍成一條條彩色的線條,路燈也可以產生漂亮的星芒,直接用大光圈來拍,是比較不容易拍出這樣的效果。另外就是在運動攝影上,希望拍出主體清楚,背景有流動感的照片,我們也要吧快門速度降到1/60分以下,用相機跟主題同步,才能讓背景產生虛化的流動感。

另一個例子是,我喜歡拍微距攝影,因微距鏡景深都很淺,我光圈都要盡量縮小,才能把一隻昆蟲從頭到尾都拍在景深範圍中,這些都是相機可以運用的一些樂趣。若攝影只是把看到的景物放到照片中,當然也是一種記錄的方式;但如果能夠透過照相機,光圈快門的變化,讓自己能夠隨心所欲的表達想呈現畫面的特色,這也是傳統相機能夠讓你自由發揮的更大空間。

我喜歡攝影,因為在攝影中我可以讓自己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欣賞美的事物上,然後開始在腦中思考構圖,把前景,主體及背景安排妥當後,轉動鏡頭將焦距對好,依光線條件,選擇你想要的光圈,設定適當的景深,再依這光圈設定需要的快門速度。(傳統相機沒防手震功能,一般正常手持能夠在1/60秒以上穩定拍完,低於這個速度,最好是有腳架或者是其他固定物,讓相機更穩定),當這些條件都完成後,按下快門這就完成了一張期待的照了。
用底片機拍照片,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彩蛋,就是他必須拍完一捲底片,然後送去照相館等待沖洗(或自己沖洗)當收到照片的那一瞬間,重新回過頭來驗證當時拍照的那個假設,以及期望設定的條件,是不是都如自己預期的能夠呈現,這也是用數位照比較沒有辦法享受到回饋,且底片機,買底片要錢,洗照片也要錢,在按下快門前要思考跟謹慎的感覺,也都跟數位慎影大相逕庭,果你也對傳統相機有興趣的話,歡迎來體驗看看這種,後享受的樂趣。

作者:劉政宏

現職:
1111 人力銀行 職涯發展中心 經理
經歷:
聯強國際 產品規劃處經理
台灣愛普生科技 行銷企劃主任
光捷資訊 系統部經
見解相當好的圖文。
感謝您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