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如水資源一般,具有廣泛應用性
很感謝Ted老師與17Sharing的邀請,讓自己能在這個平台上大放闕詞,分享一些內容。但是問題也來了,自己到底該分享些什麼內容呢? 與Ted老師討論之後,我們將主題放在了時下企業主管、技術人員、業務、社會新鮮人都很適用的話題 – 雲端服務。
雲端服務這技術概念對於時下的數位生活,就相當於是水之於人一樣,是一種廣受眾的需求。企業主看到了水,想到的是水如何裨益眾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文化概念,把它分享出去。技術人員看到了它,如同有了新幫手,增強原本的工作效率。社會新鮮人看見了它,就如同看到了一個新職場需求,而且這個需求還不小。

在解釋雲端的抽象需求之後,我們還得來解釋它的實質意義,在這裡我們先以個人煮菜與餐廳做比喻,也希望大家從裡面看到一些雲端的新勢頭,但也不否定了本地機房的必須性。
自己煮菜與出外上館子,如自建機房與雲端服務,都是文化的一環
筆者為了陶冶性情,學過一段時間的廚藝,當時買了一堆鍋碗瓢盆,依照自己想吃的菜,去買食材與調味料,而後烹煮,擺盤,與家人共享,大快朵頤,而後進入杯盤狼藉的清潔流程。

人生有一大樂事,就是親身經歷了變化的過程,享受這變化。至今我仍會想起那段自己烹煮食材的過程。只是時光荏苒,指縫太寬,怎麼也留不住。
筆者很快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開了間叫做雲育鏈的公司,有了很多夥伴。由於業務繁忙,受出版社邀稿寫書,得更新雲端認證小幫手LineBot,還得跑客戶,還得教一些雲端認證的課程。煮菜成為了追憶。
現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尋訪餐廳,比如最近與同仁去吃了松江南京附近的種福園,省略那些雖有樂趣卻耗時長的過程,直接與同仁們享用餐點,拿起斤餅,夾起兩三塊左宗棠雞,再來挖起一勺玳瑁,就這樣一放一卷,就成了現成的美食。 餐點價格雖然比起自己做,顯得有些高,但若把自己備料與清潔的時間算了進去,似乎也就還好了

離開種福園之後,看到街上這一串串的飲食行業,想起易經中的坤卦-厚德載物,個人做菜與商業廚房都是一種文化縮影。
個人做菜好比自己建機房,開發應用,具有高度的自主權。而商業廚房就像是雲端服務,直接享受各家軟體商的軟體服務。在使用效率上與費用上都有了另一種體驗。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沒有優劣之分,但從商業經營來看,雲端服務之於台灣,就像是一個到處都是個人做菜的地方,現在開始有了餐廳,發展餐廳的先發紅利,也可想而知了。

後續會開始寫些實用性的文章,比如進入雲端領域這件事、我們公司是如何將雲端結合到各領域,甚至AI或AR,當然如果大家覺得等不及了,也可以先去市場上找些雲端相關的讀物,先過個乾癮,了解雲端樣貌。
作者:李秉鴻 總經理

現職:
雲育鏈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中央大學 講師
經歷:
漢雲益生科技有限公司 資訊技術顧問
暢銷書 – 大話AWS雲端架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