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減碳是今日熱門的關鍵詞,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總量約為500億噸,以此數量估算,預計在2030年之前,人類就會陷入嚴峻的氣候危機,因此目前全球已經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台灣也在蔡總統的宣示下,努力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水泥、半導體、鋼鐵、石化等大型產業,未來在出口時必須面對各國制訂的碳稅制度,被課徵「碳關稅」。政府在今年2022年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一共提出五大路徑規劃、四大轉型策略及兩大基礎,十年內不僅是碳排大戶的產業或企業需要關注,根據環保署新公布的新版「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估計將會有10萬家中小企業必須直接面對碳排的議題。
對於一般的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先從組織營運所產生之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碳排放盤查)開始,瞭解企業自身的碳排放狀況,然後進一步去瞭解產品/服務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跡的盤查,才能夠從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面向,來思考制訂自身的減碳策略。減碳最容易開始的便是能源轉型,透過更換節能用電設備、選用低碳綠色能源,或是改變工作生活的用電模式,都是最容易開始的方向,若進一步能設法減少產品生產運送過程的碳足跡,能夠從自身開始做起,便能點滴累積對於全球減碳目標的貢獻。因此建議企業應該提早開始制訂符合自身碳排減量的策略,並成立專責組織或負責人員來推動,未來政府在「溫管法」下制訂相關實施細則後,才能及早因應符合規範。
Hi-Q中華海洋生技公司成立24年,以養殖漁業起家,一開始創業的理念,便是研發以對土地友善、對魚類友善、對消費者身體友善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為核心,用心設計以最節省能源的方式來進行養殖水源的循環使用,以回歸自然的「養魚先養水」的理念,透過使用節能的HDPE環保材料建置自己的水庫,採用獨家研發的生物試劑來養水,讓水庫裡的水能夠有最好的生態環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魚保持健康,就能夠達到不需要用藥的養殖理念。同時透過生態循環的技術,用水量是傳統養殖戶的1/20,加上養殖池透過位能高低差的設計,讓水的循環排污可以用最少的電,改善原本養殖業超抽地下水,所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這些作為不僅只是為了環保減碳,更重要的,因為尊重自然,我們才能養出了更健康、美味的各類魚種,從品質、品味到品格,建立我們能夠讓消費者信賴的品牌。Hi-Q在創業之初,便懷抱著生態友善養殖的理念,20年不變的初心,認真踏實的從細節做起,因此在今年商總舉辦的第四屆品牌金舶獎的ESG組中,能脫穎而出也獲得總統的肯定。

因應後疫情時代,大家對於健康飲食的意識提高,魚類擁有較優質的蛋白質,因此這幾年漁業的產值逐年提高,由於許多消費者對野生魚類會擔心生態保育的議題,以及大型魚類會經由食物鏈而累積重金屬或微塑膠等議題,因此養殖漁業的產值,在2017年時早已是捕撈漁業的110%。除了養殖健康美味的魚,Hi-Q也在疫情開始之初,成立了HACCP的中央廚房,將無毒健康的魚做成美味的冷凍料理即時包,滿足後疫情時代,在飲食上減少外食習慣的改變;而根據牛津大學研究調查,魚類相較於牛羊肉,即屬於中度碳排食物,養殖魚產生的空汙約為9%,比起養殖牛的65%,大幅減少空汙7倍!因此,消費者多吃魚料理,除了有優質蛋白質外,更能支持環保減碳。
由於目前這種無毒生態循環養殖魚的需求大增,明年度Hi-Q計畫將目前成熟的養殖規模擴大,除了持續採用這種低用水量、循環降低排污水,影響海洋生態的養殖模式之外,預計將和綠電業者合作漁電共生的模式,能夠在同一塊土地上,增加綠能發電的價值,因為Hi-Q獨創的水庫養水、以及室內東星斑養殖的技術,都可以擴大漁電共生的發電面積,也不會影響養殖的日常作業與魚種存活率,甚至室內養殖區可以因為屋頂建構太陽能板,在夏天過熱的天氣裡,有助於降溫,也就降低了對於空調用電的需求,是一種減碳雙贏的模式,甚至會共同投資成立新公司,以相互持股的方式來做更緊密的結合,可以做為其他產業參考。
因應全球ESG的趨勢,同時響應淨零碳排的企業責任,Hi-Q今年由董事長領軍,成立了「永續經營委員會」,召開啟動會議,確定我們減碳的範圍,包括節能與淘汰高耗能的舊設備、節省養殖用水、重新修改產品包裝降低包材的用量、改進降低產品物流運送的碳足跡,以及選擇低碳足跡的原料,透過專業顧問公司與政府的協助,預計每年將進行一次碳盤查,確認減碳進度,做為我們碳排的健康檢查報告,雖然我們一家公司所有的努力對於台灣淨零碳排的貢獻有限,但如果沒有所有企業提高減碳意識,從公司治理角度推動低碳轉型,願意一點一滴的累積減碳的貢獻,恐怕不用等到2050年。我們留給下一代的,將是一個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的恐怖未來!
作者:陳迪智

我是陳迪智,曾因在美國創立的教育公司被聯合報併購,而在聯合報工作8年,擔任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的總經理,2019年辭去聯合報總經理,現任中華海洋生技公司策略長兼執行副總。
我參與過華視、聯合報傳統媒體的策略轉型;曾經在網路泡沫年代,和一起從資策會spin off的夥伴創業打拼,成立天下趨勢知識網路公司;也曾獨自到美國成立IQChinese公司推展海外華語教育事業。回想過去,常常孤獨地做下了許多自己都沒把握的決定,也常單槍匹馬地四處說服陌生人投資我們的事業,希望在這個平台結識更多新一代的創業家,能夠和我分享你們的成就與挑戰,並在這發展的過程中,透過交流,遇到好的夥伴。
經歷:
在中華海洋生技Hi-Q公司策略長/執行副總
在網際智慧股份有限公司擔任Executive Director
之前在聯合報擔任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曾在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工作
陳大師 您好
我是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輔導顧問,也是食品安全文化探討與實作培訓師,傳統食品產業的推動較無立即誘因,但地球發燒是一項嚴峻面對的議題,不知道您有何想法或合作方案。
祝您 順心如意 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