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談到鏡頭挑選,大多會討論該鏡頭銳利度,顏色,散景,紫邊,對焦性能,變形校正,性價比…,但今天要談的是從我自身使用經驗,和每一個階段挑選鏡頭的心路歷程。
我們常說人生會經歷許多的階段,有時見山是山,有時見山不是山,似乎也沒一定的對錯,就看你當時從哪個角度,以及你看山時的心境。
有一陣子非常著迷大光圈的鏡頭,所以買的所有鏡頭都是光圈F2.8,甚至還買了一支50mm 1.8超大光圈餅乾鏡,在追求極致大光圈的氛圍下,其實真正開到光圈2.8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會縮小一兩級光圈來拍攝。尤其我比較喜歡拍特寫,所以若用F2.8來拍,很多時候景深會過短,讓主題感覺不是這麼清楚,因此會把光圈再縮小個一兩級,這時候反而覺得大光圈似乎不一定是必要條件。有一陣子迷上了拍微距攝影,因為微距鏡頭加上一些放大鏡片,會讓景深非常短,經常會需要把光圈縮到最小,以換取適當的景深,這時候才會發現其實大光圈對我來講一點都不重要。在這個階段,我挑選鏡頭,反而是會注意最小光圈是多少。
以我使用微距鏡的經驗,Nikon105的百微,是大家公認最好的微距鏡,但後來我購買了一支28-105mm 的變焦微距鏡。挑選這支鏡頭的主要原因有幾個,一來不是每次都要用到105mm定焦,有時用60mm或80mm拍,反而可以獲得更大景深範圍,一個是他的光圈最小可以縮到F29(一般鏡頭光圈到F22),另一個重點是105的百微最近攝影距離只有31公分,但這支不起眼的變焦微距鏡最近攝影距離可以到22公分,所以在功能及規格的考量上,最後我選了這一支變焦微距鏡,也許在銳利度上稍微差了一點,但因為他可以更拉近攝影主體的距離,且隨時可以變換焦聚,適應不同大小的物件,在實際應用上會更得心應手。從這個例子發現,大家一致公認的好鏡頭,不見得是最適合自己,所以不管在挑選任何的鏡頭,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位,才是真正挑適合自己鏡頭的關鍵,一味盲從網路上面對於某支鏡頭的特性,不見得是最適合自己。
舉另外一個例子,我有買Nikon 80-200mm 大三元名鏡,俗稱小黑3,這絕對是當時中距鏡的首選,不管從對焦的速度或者是鏡頭的銳利度,表現都令人激賞,但這支鏡頭最近對焦距離要1.5公尺,後來我最常用的反而是Tamron 70-200mm這一支,主要原因就是他有微距功能,最近對焦距離95公分,若想拍蝴蝶或一些比較靜態的生物,這55公分的差距,拍攝起來的構圖差異就非常大,所以從最近對焦距離選擇一支適合自己的鏡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素,從這兩個經驗來看,買東西爬文聽取其他網友的意見非常重要,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反而是挑選的重點,但老實說這些都是花錢買來的經驗,玩攝影的人經常是先買最有名的鏡頭,後來發覺有些地方不如己意,才又花錢換其他設備。
其他敗家經驗也跟大家分享,當時覺得200mm要拍鳥時,望遠效果不是很夠,所以添購了一支Nikon 300mm F4定焦鏡,但這支平常很少帶出門,因他無適應環境改變焦段,體積又大,只能每天住乾燥箱。一般魚眼鏡雖是超廣角,但會產生變形,我因想拍建築,所以買了一支不會變形的超廣角鏡Nikon11~16mm F2.8,但那次用完後就沒機會再帶出去曬太陽,奉勸各位,鏡頭用時方恨少,但滿乾燥箱不常用的鏡頭,更是無知的選擇。
延伸閱讀
作者:劉政宏

現職:
1111 人力銀行 職涯發展中心 經理
經歷:
聯強國際 產品規劃處經理
台灣愛普生科技 行銷企劃主任
光捷資訊 系統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