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一詞首創者怎麼看 「Web 3.0」

時下最常被討論的科技趨勢,「Web 3.0」絕對是其中之一。相對於 Web 1.0,使用者被動透過瀏覽器查詢資訊、Web 2.0 授與使用者主動生成內容、與其他使用者互動權限,現在我們時常使用的服務,如Wikipedia、 Facebook、YouTube、Messenger都是 Web 2.0的應用。

然而,這些便利的服務也因擁有廣大市占率、掌握大量使用者資訊掀起新一波網路浪潮 – Web 3.0,起源動機為去中心化,使用者只要按照一定操作流程、就可以參與網路工程(如:提供頻寬協助挖礦)、或是進行交易(如:虛擬貨幣),現在最熱門的區塊鏈、NFT都是 Web 3.0浪潮下的產物。

有趣的是,標榜去中心化的服務,因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力或是專業背景(如:財經、法律知識),衍生出虛擬貨幣、NFT交易平台協助一般大眾進入這個市場,而這些平台再度扮演了中心化的角色,我們似乎看到了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不斷反覆交替的歷史。

Tim O’Reilly 為歐萊禮(O’Reilly Media)出版社的創辦人,他最為人熟知的是首創「Web 2.0」一詞,他在媒體上多次發表對「Web 3.0」的看法,以下重點摘要:

去中心化與中心化

電腦產業經歷多次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週期。舉例來說,IBM發表了 PC的規格、任何人都可以自行組裝電腦,Michael Dell利用這樣去中心化的規則創造出 Dell 電腦;當個人電腦品牌百花齊放時,微軟想出了一個專有作業系統重新整合整個產業;微軟主宰個人電腦軟體的同時,網路、開源打破專有軟體的束縛,但 Google、Amazon 、Microsoft、Facebook等大型平台商在大數據基礎上再次建立新的壟斷,許多開源技術利用的數據仍來自這些巨頭。

創新週期

經濟學家 Carlota Perez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中指出在 50-60年的創新週期中,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對新技術的基礎性投資 – 這讓在快速發展市場中尋求超額回報的投資金融體系投入大量資金
  • 投機泡沫破滅後,會有一段持續的市場整合與修正期
  • 隨後是新技術融入社會的成熟 「黃金時代」
  • 最終,技術足夠成熟,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資助下一次新技術革命

那麼,我們所說的Web 3.0處於哪一個時期呢?Tim O’Reilly 建議,判斷方法之一是看投資性質。 豐富的金融資金是否像過去的網路泡沫時期那樣,建立了如網路、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這樣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又如加密貨幣,對比現有金融系統,加密貨幣是否比銀行轉帳、信用卡或 Paypal 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如 Google Map 比第一代 GPS 更易於使用?

什麼是 Web 3.0

Tim O’Reilly 在網路泡沫後,從哪些公司生存下來、哪些公司沒有,提出「Web 2.0」定義,對於「Web 3.0」,他的想法是: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 Web 3.0直到我們從這個泡沫中走出來。

他提醒:網路泡沫時, Google Map還沒有被發明、iPhone和安卓系統也沒有被發明, 線上支付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Twitter或Facebook、沒有AWS和雲端運算, 我們今天所依賴的大部分技術或服務都還不存在。

他懷疑 Web 3.0也是如此,還有很多東西沒被創造出來,讓我們更專注於解決信任、身份和去中心化金融方面的困難問題、藉由這些問題創造出能改變生活的實際商品和服務,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作者:呂寧真

O’Reilly台灣代表

I may not be talented enough to be a wise man or innovator, but I can still change the world by spreading their knowledge.

職場生涯嘗試許多不一樣的領域,例如:語言學習、音樂、動畫、資訊教育,看似跨產業,核心仍圍繞在數位內容,及藉由內容的傳播促成企業之間的合作,看到內容為其他企業或個人帶來的改變,是工作以外的收穫與滿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